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伴随的技术进步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深刻变革,对人才素质和结构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人才储备的质与量已成为新质生产力能否蓬勃发展的核心变量。
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当前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精准对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导向,凸显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产业迭代升级的催化剂,更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所在,驱动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和优化重构,实现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质量全面提升。这一进程将会深刻改变人力资源的内涵和配置逻辑,要求教育领域进行根本性变革,TVT体育对未来进行前瞻性布局和重塑,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产业人才互动共生机制。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驱动作用。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经济都在迫切寻找新的增长点。新质生产力既源自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也依赖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新产业、新引擎、新赛道对整体经济具有直接带动作用。以人工智能为例,由于具有强大的跨领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打破领域间壁垒,推动创新活动开展,为研发新产品、完善现代服务和创新商业模式提供便利,并且孕育出新的经济机遇。这些创新性成果在冲击既有行业的同时,也在持续刺激产业转型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和经济整体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多个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增长驱动的多元化。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面临国际贸易环境变化、人口结构转型和自动化等技术进步的挑战,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受到一定约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与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经济的效益、韧性和竞争力,行业内部的升级效应和行业之间的协同效应显著增强。在行业内部,制造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产品质量和交付效率提高,定制化和客户需求满足能力加强,促进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服务业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够提供更高效、TVT体育更便捷、更智能的服务,实现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改善。在行业之间,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更加多样化和高质量的支持服务,给中国制造带来新的机遇;制造业的升级为服务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可能,也助力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赋能、双向推动,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也开辟了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助力构建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生态。新质生产力借助新能源汽车、新兴氢能等前沿技术和动能,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同时,通过具有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智能网联、人工智能等产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通过推广绿色技术和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持续、稳定增长。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伴随的技术进步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深刻变革,对人才素质和结构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人才储备的质与量已成为新质生产力能否蓬勃发展的核心变量。世界经济论坛最新报告认为,2023年至2027年全球将有约23%的就业岗位受到技术冲击,伴随约6900万个新岗位的诞生和约8300万个原有岗位的消逝,结构性就业矛盾也由此产生。
从对生产任务和就业岗位的冲击可以看到,新质生产力强调了对三类关键人才的需求。
第一类是尖端科学技术人才,他们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力引擎,是科学家精神的奋力践行者。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人才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迅速发展、加速技术创新、巩固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具有战略性作用。从全球格局来看,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机制,依靠战略人才和科技力量,是维护国家利益、参与全球治理、强化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基础,对于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高综合国力、实现国家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第二类是具备创新思维、企业家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掌握高新技术、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推动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力量。从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到新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都需要企业家精神提供有效支撑。产业创新是形成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将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企业家是实现创新的主体和引领者,他们通过引进新组合以获得利润增长,经济发展正是不断实现这种新组合的过程。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通过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环境,不断推进和引领行业前沿,开拓国际市场。
第三类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具备数字素养的普通劳动者群体,他们是通过新质生产力提升整个经济效益的实践基础。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劳动者不仅要精通本职工作,还要具备与数字时代相匹配的能力,如理解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以提升个人工作效率,灵活应对技术变迁,顺利完成从传统岗位向技术密集型岗位的过渡。劳动者利用数字平台和工具进行数据分析、问题解决和流程优化,有效提升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改进产品、服务和管理模式,维持个人和行业的竞争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方针,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致力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尤其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造就,并广纳全球英才。针对新质生产力对人力资源的特定需求,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须精准施策。
强化科技尖端人才储备。当前,中国在科技和教育等领域取得显著进步,在顶尖人才储备、基础研究投入上有待强化,在软件、计算机科学、化学、数学等关键领域仍需发力。首先,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相关领域尖端人才培养的投入,尤其要扩大这些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并提高培养质量,在高阶人才培养上积蓄后劲。其次,要关注国际人才竞争激烈态势。发达国家正在通过移民政策、国际学生措施和工作签证安排,吸引大量STEM领域的国际顶尖人才。全球人才争夺战日益激烈,中国应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策略,聚焦高层次人才的回流、引进和国际交流,通过人才政策激励,建设并不断完善跨国研究平台、远程工作体系,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等,营造宽松的国际交流环境,使国内外人才互动成为常态,形成互利共赢的全球人才网络和交流环境,增强对全球精英的吸引力,拓宽国际人才引进和培养路径,服务本土创新生态的繁荣,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人才基石。
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开放、多元、互动的教育生态系统,推行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理念,将教育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激发学生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鼓励教学实践创新,鼓励教学和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创新。课程内容要紧扣时代脉搏,对接前沿科技发展、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TVT体育。其次,推进跨学科和项目制学习,培养学生跨界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习互动性和实践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实验空间和资源支持,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中锻炼创新思维、形成敢于探索的精神。再次,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监测学习进度、改善学习体验、分析学习效果。最后,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国际学术交流、海外学习项目、多语言教育等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创新人才。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动态协同教育机制。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是教育责任主体,应构建包含政府、TVT体育企业、学校、其他培训机构、科学和行业代表、教师、学生及其家庭等多方参与和互动的机制TVT体育,推动课程改革、科教融汇、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需提高对产业趋势的敏感度和技术进步的响应力,建立覆盖人才培养全周期和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联动机制。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模式,并通过激励制度推动个人终身学习,不断提升学习者对未来产业需求的适配性。同时,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升级教育与技能培训模式,提高教育和培训效率;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促进学习者技能快速发展,为创新驱动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韧性。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会加剧就业市场波动,增大非正规就业比例,导致部分劳动者面临短期或长期的职业转换挑战。对此,要优化就业管理策略,有效维护就业稳定,确保市场健康发展。同步推进构建积极的就业支持和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市场环境,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减少行政壁垒,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强化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营商环境吸引力,间接促进就业机会增加和质量提升。同时,畅通企业退出机制,避免过度干预导致的资源错配;增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拓宽就业信息发布渠道,提供定制化的再就业培训服务,减轻摩擦性失业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外,加大对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融资便利等措施,激发市场活力,鼓励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动态精准支持不同群体,特别是年长和低技能工人,助其顺利过渡至新岗位或新行业,确保社会保障体系能够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构建坚实的社会基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本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才“培远计划”资助)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伴随的技术进步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深刻变革,对人才素质和结构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人才储备的质与量已成为新质生产力能否蓬勃发展的核心变量。
Copyright © 2012-2023 tvt体育·(中国)官网app下载 版权所有